健康产业网
当前位置:首页老干部之窗
养老机构医养结合模式及解决路径!
添加时间:2016-04-15 06:56:09作者:来源:

        养老机构医养结合模式及解决路径,本篇文章以上海为例,总共分三大部分:一、养老机构医养结合现状分析;二、养老机构医养结合推进模式;三、推进医养结合的路径选择;

一、养老机构“医养结合”现状分析

上海市养老机构631家,医保联网的92家,医保覆盖比例仅为14.5%。养老机构的医保覆盖率低,在尚未纳入医保范围内的养老机构,入住老人,无法通过医保结算承担医疗成本,大大提高了入住老人的养老成本。

经民政部门对本次调研的长宁区、金山区、闵行区入住养老机构的老人进行调查问卷结果显示,80%的老人都需要护理人员进行照料,护理费用较高,老人自行承担护理费。89.3%的老人生病,需要家人陪同到医院看病,医院的绿色通道,是集中在急危重症,主要为保障重大事故后或节假日期间市民的急危重症救治,对养老机构老人的便捷服务较少,老人出现看病难的状况。

60%的老人,无法享受本市65岁以上老人每年一次身体健康检查,没有居民健康档案。79.9%的老人,表示对医疗服务的强烈需要。

上海市养老机构医养结合三种优化模式。

模式一即内设医疗机构模式,养老机构,内设门诊部卫生所保健站,全市135家。内设医疗机构按照《上海市企事业内设医疗机构标准化建设基本标准》建设审核,标准中的诸多规定限制了内设医疗机构的批准流程,降低审批的效率。内设医疗机构没有补贴,导致推行医疗全覆盖的难度,有规模的养老机构,不愿意内设医疗机构,费用高无法支撑。养老机构的医护人才缺失严重,出现人才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出现瓶颈,卫生部门没有对内设机构的医护人员进行考核、监管和职业技能培训。养老机构的医护人员没有晋升的职业空间,造成人才缺少的严重,年轻医护人员不愿干,近90%的内设医疗机构不得不聘请卫生部门退休的医护人员。医疗机构的远程专家会诊、远程会诊和人才流程,仍局限于医疗机构之间,养老机构尚无法享受医疗机构这些医疗资源的溢出效应。

模式二即并设机构模式,养老机构同时设立护理院,实现院内双向转诊,像长宁区逸仙第二养老院。养老机构同时,设立护理院和医院,实现医养护全面养老照护服务,像长宁区神州敬老院、虹口区建阳养老院。医疗机构设立养老院,像金山区颛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并设机构大大缓解了养老机构老人,在医养护方面的需求,全市比例很低。

并设机构申请办理,涉及卫生、民政、消防、劳动和社会保障等部门,申请周期长,运营管理费用高。

模式三即引入机构模式,养老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签署服务协议,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老人提供公共卫生、慢病管理、基本医疗服务。90%的卫生服务中心,没有把服务落地。没有针对增加养老机构服务而增加编制,无法实施跨区域行医,医护人员没有养老服务绩效考核,都有没有落地服务的政策、机制问题。

二、养老机构“医养结合”推进模式

上海养老机构医养结合,卫生部门保障很重要,强调现有医疗卫生资源和养老资源的统筹整合、优化重组,强调医疗卫生和养老相关政府职能部门之间的服务联动,强调养老服务管理的机制创新,是养老资源和医疗卫生资源这两大类资源的高效融合和良性循环。

要实现上海养老机构医养结合快速发展,达到100%覆盖,全力推广三大医养结合优化模式。

三、推进医养结合的---路径选择

结合我国实际,参照各地做法,推进医养结合,应当坚持政府引导和社会参与,强化政府统筹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发展设置规划探索建立,基本医疗保险支持政策,在科学界定服务对象和服务需求前提下,以整合和利用,现有养老和医疗卫生资源为重点,以发挥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在健康管理、家庭病床、老年病治疗方面的作用为基础鼓励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开展双向转诊、远程医疗、协议委托等多种合作,合理引导养老机构、养老居住社区建设医疗机构,以及部分一、二级医院和专科医院,转型为老年人康复院、护理院。 

(一)体制机制构建

在体制机制构建上,需要以服务人群为导向,以服务需求为基础,以服务内容为支撑,对服务人群进行评估并分级管理,对服务机构加以实施监管。

(二)优化模式构建

1、结合我国实际,参考各地、上海各区地做法,鼓励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近距离规划,签订合作协议。医养结合并不是单纯地鼓励养老机构中设置医院或者医疗机构开办养老院,而是发挥二者优势,形成互补、互动、互助、互融的发展格局,充分合理有效使用现有资源,避免重复建设带来的有限资源的浪费。对于普通养老机构,推进医养结合的最佳途径是与临近医疗机构达成合作协议,开通急救通道,当养老机构的老年人突发疾病、大病时,可以第一时间到临近的医院得到专业便捷的救治。同时,养老机构可以充任医院的康复病房,由医院的医师到养老机构对患病老人进行诊治,提高照护水平。---形成上海在医养结合模式构建过程中的优化模式之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主导模式。

2、稳步推进养老机构建设医疗机构。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的意见》(国办发[2010]58)精神,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在养老机构中,创办医疗机构,并给予公办和民办养老机构同等待遇。养老机构设立医疗机构的医疗水平至少应达到一级医院以上,才能较好解决慢性病老人、大病康复老人、绝症晚期老人的医疗需求,真正发挥医养结合服务功能。具体来讲就是要具有健全的科室和全面的诊疗项目、相适应的医疗设备器械以及一定数量的执业医师和护士。但养老机构建设医疗机构方式,一般只能解决老人急性医疗的问题,需要靠给老人看小病和取药来维持,面临较大经营压力,远非普通养老机构所能承受。因此,只有资金充裕的规模较大养老机构,宜采取自建医疗机构方式,解决医养结合问题。形成上海在医养结合模式构建过程中的优化模式之一内置医疗机构模式。

(三)信息构建

智能养老信息化平台构建,以现代通迅、智能呼叫、智能监护、智能健康、互联网及电子商务为技术依托,以建设信息化、智能化服务及支援中心为核心以建设老年人信息数据库为基础,以提供生活照料、精神关怀、健康管理、慢性病管理、健康教育、用药提醒、增值服务为基本服务内容,打造真正意义上的信息化、智能化养老生活社区。

国家卫计委,提出“3521工程,建设基于健康档案区域卫生信息平台。该平台,以区域内个人健康档案、心理档案和电子病历信息的采集、存储、整合为基础,共享居民全生命周期内各种疾病与健康信息,从而为区域内各类卫生机构加强医疗协同服务,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优化医疗服务流程、辅助卫生管理决策提供支撑。该平台应全面覆盖到养老机构,养老机构的老年人90%都有慢性病,应尽早纳入卫生医疗部门的监控范围内。

养老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管理平台对接,在达到规模的-养老院,建设体检中心,配备检测设备,为老年人提供远程医疗、远程智能健康管理服务。

(四)评估、评价指标体系

1、评估指标体系

以服务评估为基础,明确医养结合的服务对象。

积极开展老年人的能力评估和服务需求评估工作,确定养老服务和医疗服务需求类型。真正迫切需要医养结合服务的,主要是需要中长期专业医疗服务的老年人,包括患有老年慢性病、重症疾病、易复发病、大病恢复期老人、残障老年人等,即失能、半失能老年人老年慢性病和恶性疾病患者的重合部分,其服务特征是治疗时间长,医疗技术含量偏低,生活照料等劳务费用比重较大。

服务的内容以生活护理服务、精神慰藉服务为基础,医疗诊治服务、大病后康复服务以及临终关怀服务等为重点。而普通老年慢性病中的生活自理老人,可以通过医院门诊解决医疗康复问题。

处于急性病或慢性病急性发作期的老人,由于治疗时间短、技术含量高、药品和检查费用比重大等原因,应采取医疗机构住院治疗方式解决,并不属于医养结合范畴。

对于健康老人,以及失能、半失能老人中的未患病人群,由于无治疗项目,养老仍应以生活照料为主,辅之以健康管理、疾病预防等公共卫生服务。

上海市目前的老人养老有6大流向,公办养老院、居家护理、居家生活照料、家庭病床、日间照料中心(站)、护理院。

针对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定性、定量出台评估指标体系,做到合理利用现有资源。

2 评价指标体系

健全民政服务质量评价体系。

养老机构为服务部门,养老服务质量对老人生活质量的影响重大,重视养老服务机构质量管理,建立适合上海的养老机构质量评价体系,是实现持续质量改进的有效途径。逐步完善从老年人入住到服务全过程的质量管理体系,健全行政监督机制。

建立服务安全管理体系。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养老服务工作进行安全检查及管理。医养结合完善卫生服务评价指标体系。

卫生服务部门为养老机构的老人提供医疗服务,应结合医疗卫生部门先行的评价体系,定期对养老机构的医护工作人员,进行医疗服务质量管理,行使医疗卫生部门行政监督机制。对服务养老机构的临时委派、长期工作的医护工作人员积极开展针对性的培训、考核和职称评定工作。

作者:俞麟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犯,请及时联系我们!

关键字:
上一篇:喜讯!60年国家级中医治中风国宝方公开! 
下一篇:PPP应用于我国养老服务业的政策分析

  •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方式※ ※留 言 板※ ※版权声明


  • 健康产业网      世界创新医学科学院

  •             本站已申请法律保护◎严禁盗版或抄袭本站    监督电话:010-52893987

  •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小屯路8号紫金园B座5层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       京ICP备14053816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