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摸着石头过河”,到形成发展模式、路径,中医药融入“一带一路”渐入佳境。在首届中医药文化和健康产业国际论坛上,专家学者共同研讨如何将中医药国际交流合作推向新高度——
目前,中国与外国政府、国际组织已签署86个专门的中医药合作协议,其中绝大多数分布在“一带一路”沿线地区。2015年3月,国务院授权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明确提出“扩大在传统医药领域的合作”。《中医药“一带一路”发展规划》也有望在今年出台。
从打造民心相通的靓丽外交名片,到初具规模的全产业链国际化路径,中医药“一带一路”发展正从建立互认互信的1.0时代,迈入形成“一带一路”合作品牌的2.0时代。
“中国正不可抵挡地走向世界政治经济中心,这是中医药走向世界的最有利条件。”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国际交流与合作分会主任委员陈明明,在8月19~20日甘肃敦煌召开的首届中医药文化和健康产业国际论坛上建议,要抓住机遇,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领导之下,官民并举,积极推动。
“中医在逐步向西方主流社会发展,影响不断加大。”陈明明曾任中国驻瑞典、新西兰大使,他感慨,在瑞典一个很偏远的小镇,以前只能见到中餐馆,现在却开起了中医诊所,新西兰、瑞典都是全民免费医疗,但越来越多的瑞典人愿意自费到中医诊所看病。
海外中医药需求不断扩大,背后是中医药国际交流合作的不断深化,从政府层面民心相通的外交名片,逐渐融入当地卫生体系,进而对接产业,反哺国内。甘肃就走出了这样一条“以文带医、以医带药、以药带商”的中医药国际化路径。
甘肃省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甘培尚在会上介绍,该省已在国外建立了8所岐黄中医学院、5个中医中心,近两年累计派出中医药专家40余人,组织开展多场中医药学术讲座和义诊活动,普及中医药文化过万人,培养中医大夫近千人。“我们的思路是文化先行、医药互促、强化认同、实体合作。”
随着甘肃中医药影响力不断扩大,兰州佛慈药业在俄罗斯、美国等国共完成150个产品的注册;和盛堂药业、陇西一方药业向匈牙利出口中药颗粒剂。中医药贸易通路打开,形成产业链,还能反哺国内,商亚兰药业公司在哈萨克斯坦设厂,累计向国内运回甘草酸75吨。
“我们愿和沿线国家合作,共同抓住人类健康产业发展机遇。”广东省中医药局局长徐庆锋介绍,该省中医药机构与美国、瑞典等30多个国家地区有关机构建立了稳定合作关系。广东复方青蒿素产品在非洲岛国科摩罗抗疟疾应用推广,8年来保持疟疾零死亡,感染人群减少98%。目前,柬埔寨和印尼军队均采购广东青蒿素复方药物作为部队用药。索马里、南非、海地等国均表示希望采用广东清除疟疾技术和药物帮助解决疟疾威胁。
马拉维总统穆塔里卡曾说:“过去50年,我们是朝西方看,但效果并不好,疟疾疫情依旧严峻,今后马拉维要朝东方看了。”
“政策准入仍是中医药对外合作面临的最大壁垒。”甘培尚感慨,由于“一带一路”国家关于中医药准入法律法规的空白,合作时只能采取特事特办方式。国内中医药企业在国外注册、认证、推广时,需要承担不确定风险,特别是在中亚国家进行中药注册时,中药材作为食品或者保健品单项注册,费用高昂,无形中增加了中药材的成本。
他介绍,“甘肃虽然成功出口了部分中药饮片,但品种和规格难以满足中医中心的临床需要,有医无药、有医少药较为普遍。”下一步,该省将由陇药协会牵头,建立规范的中药材(中文-俄文)翻译标准,开展中药材在中亚的注册工作。
“希望能和中国政府开展合作,推广草药产品和传统医学。”在马达加斯加卫生部药品检验及传统医学司司长玛哈瓦尼·维诺·艾美丽·尼科尔印象中,自己还未签字批准过一个以药品身份注册的中药产品。她解释,该国仅有一家公立药物应用研究中心,没有足够能力保证检验结果的可靠与准确,当草药生产商请求注册产品进入市场时,卫生部能力不足,不能全面评估草药产品。而市面上的大量进口产品以食品或保健品形式注册,说明书有时也不规范,只有中文,令她感到担忧。
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主席刘保延介绍,世界针联正通过开展针灸立法研究,推动针灸合法地位。“要根据各国自身发展情况及立法特点制定相应策略。”他举例,在大陆法系国家要注重政府间合作,以高层引领立法;在英美法系国家则要逐个攻破,争取在尽量多省或州立法,进而争取全国立法。
“中医国际品牌传播几乎是空白。”香港资深时事评论员杨锦麟认为,中医对内、对外传播存在盲点,国际化传播存在碎片化、零碎化等问题,没有规划,未成体系。他分析,数字化、移动端的兴起正改变人们获取医疗信息和看病的习惯。他建议中医药国际传播也可创新模式,采用数字化、移动化手段,打造品牌。比如,里约奥运会拔罐火遍全球,首先就是通过移动社交软件迅速传播。
甘肃已经让中医药搭上了新媒体“快车”。甘培尚介绍,该省建立了10多个国家的中医药工作微信群,及时解答国际中医药工作者的学术疑问,沟通协调国(境)外中医机构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还研发了俄、英、法多语种智慧中医APP,在国际推广使用。
陈明明则认为要积极从国家层面、外交途径寻找打造中医药国际品牌的突破点,比如把中医药国际化有关活动列入领导人出访、接待外国领导人来访的日程,使外国政要感受中医药的疗效,从政要层面扩大影响,“还可结合重大出访活动举行中医药文化节,向外国公众介绍中医药。”
作者:本报记者 赵维婷